近日,经济管理学院支部开展2023年度基层党建书记项目“用好用活新媒体 党建赋能创新创业”党建活动。走进苏州光福古镇,参观非遗传承工作室,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光福非遗文化与技艺发展现状,调研光福乡村振兴中的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与生态保护建设,为乡村振兴新模式的开拓提供思路。
《核舟记》中描述:“明有奇人王叔远,能以径寸之木,为宫室、器皿、人物,以至鸟兽、木石,罔不因势象形…。”在光福,也有着一批当代的“王叔远”,于方寸天地间,雕刻出人生百态,尽显鬼斧神工。
✦ ✦
雕刻·芬艺术馆
雕刻·芬艺术馆位于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梅园社区,手艺人肖雪芬通过现场讲解、演示、体验的方式传授核雕技艺,传播优秀文化,在教学与传承、教学与研究、创新与拓展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管理运行机制,被评为“苏州市民间工艺家”、“最美巾帼奋斗者”、江苏省乡土人才“三带”新秀、苏州市东吴青年拔尖人才、苏州市好青年称号,曾获光福现场雕刻技能雕刻大赛第一名,创作的《南湖红船》被纳入苏州博物馆馆藏。
苏州博物馆馆藏作品:《南湖红船》
在了解传统核雕技艺的基础知识后,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跟随肖老师,拿起核雕刀,发挥想象力,在小小的橄榄核上雕刻、打磨,体验核雕的乐趣,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“光福核雕”的文化魅力。活动前,肖老师为大家提前准备了南湖红船、党花蕙兰等画稿,核雕体积虽小,却构思缜密,设计精巧,工艺细密,以小见大,明清时期,苏州核雕兴盛,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活动中,肖老师首先向大家讲解了核雕文化的发展起源以及历史文化,核雕属于微雕的一种,橄榄核、桃核、松子等植物果核的体积小,表皮薄脆且纹理不规则,这些特点使核雕雕刻工艺的难度较大,核雕匠人巧妙地利用核上的纹理,经过缜密的构思和揣形摹象,从而雕刻出生动有趣的核雕作品。同时老师展示了自己各式各样的核雕作品,小小的橄榄核被勾勒出神态各异、惟妙惟肖的形象,让在场的党员老师惊叹不已。随后,大家纷纷迫不及待加入体验中,在肖老师的帮助下,大家都雕刻起来,左手握住果核,将果核的一头顶在木板上,右手持刀,并持刀向前推动……经过大家一下午的努力,一艘艘红船、蕙兰等带有红色元素的核雕作品就出炉了。
此次活动的开展,不仅让党员老师们在体验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,深入了解核雕的历史、派系、材料、制作过程以及发展趋势,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光福非遗文化与技艺发展现状。核雕艺术历经千年沧桑而经久不衰,是依靠一代代核雕匠人传承下来的,发扬传统雕刻技艺,核雕艺术才能保持鲜活的生命力。在历史悠久的核雕工艺创作中注入红色元素,“红船”所代表的“红船精神”,蕙兰象征的清洁廉政的党中央,还寓意着淡泊、高洁、宽容、淳朴等品质,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学习并发扬、传承。通过了解光福乡村振兴中的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与生态保护建设,也为乡村振兴新模式的开拓提供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