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163银河(股份)有限公司-官方网址

校社共育“幸福里” 双师同讲“连心桥”

2025-03-19    点击:992

   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深化基层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创新,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,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,5月14日,马克思主义学院特邀昆山市花桥镇徐公桥社区党总支书记、居委会主任施雪峰走进思政课堂,与学校党委副书记、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宏俊教授“双师同堂”,以“社会治理现代化:架起为民‘连心桥’ 安居共享‘幸福里’”为主题,为二百余名师生带来一堂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思政课。

理论筑基:以人民为中心勾勒治理现代化蓝图

    课程伊始,徐宏俊教授从党的二十大报告“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”切入,结合“两会”精神,融入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,系统阐释了“以人民为中心”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地位。他引用习近平总书记“江山就是人民,人民就是江山”的重要论断,强调基层治理需始终围绕群众需求,将“为民初心”转化为“治理匠心”。理论讲解中,徐宏俊教授根据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》第四章教材内容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》,通过引用习近平总书记"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,重心在城乡社区"的重要论述,引导学生从“社会主要矛盾转化”视角分析基层治理难点,为后续实践案例的展开奠定学理基础。

实践赋能:徐公桥社区经验解码“连心桥”与“幸福里”​

   “社区‘连心桥’不是口号,而是实打实的行动!”徐公桥社区党委书记施雪峰以一组数据展开分享:通过整合网格员、党员、志愿者等力量,社区组建“连心服务队”,2023年累计走访居民2800余户,解决加装电梯、停车位改造等“关键小事”67件,推动居民满意度提升至96%。随后施书以“15分钟幸福生活圈”为例,生动诠释“幸福里”内涵:通过盘活辖区商超、医院、文体场馆资源,社区打造“养老助餐点”“邻里议事厅”等12个共享空间,形成“小事不出楼栋、服务就在身边”的治理格局。
课堂上,施书记还分享了“楼道微自治”“社区能人库”等创新实践:“我们鼓励居民认领绿化养护、矛盾调解等岗位,用‘小积分’撬动‘大治理’,让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创造者。”

校地共育:把思政课写在社区治理第一线

 “双师同堂”不仅是教学形式的创新,更是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奔赴。在互动环节,学生们围绕“数字化赋能治理”“青年参与社区共建”等话题踊跃提问。针对学生提出的“如何平衡行政效率与群众参与”,施书记以社区“智慧治理平台”为例,介绍“线上议事+线下落实”机制:“通过‘居民点单、社区派单、党员接单’,我们既保障了民意畅通,又提升了办事效率。”
育人铸魂:基层治理“金课”激发青年担当

    作为马院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》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,课程同步启动了"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坊"。7163银河师生将深入社区开展课题研究,运用《习近平关于基层治理论述摘编》等理论工具,参与"智慧社区管理系统"开发、"居民幸福指数"测评等实践项目,推动理论教学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。

    课程结束后,殡仪产业学院部分学生感慨:“社区书记用’泥土味’的案例让我们看到治理现代化不仅是政策文件里的概念,更是老百姓家门口的温暖”。徐宏俊教授总结强调:“思政课要解渴,就得让一线工作者成为‘编外教师’,用鲜活实践印证理论生命力。我们要培养的,正是这种“脚沾泥土、心怀人民’的新时代治理人才。此次授课既是贯彻"两个结合"的生动实践,更是培养新时代社会治理人才的关键举措。以后,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深化“校地双师”协同育人模式,围绕基层治理、乡村振兴等主题,邀请更多一线工作者走进课堂,同时推动师生下沉社区开展课题研究,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注入青春力量。

在线咨询

XML 地图